创建或修改目录:/www/wwwroot/104.219.215.234/data 失败!
眼镜妹 探花 文艺研究 | 李晨:人人、民族 - 酒色网
短篇情欲小说
你的位置:酒色网 > 短篇情欲小说 > 眼镜妹 探花 文艺研究 | 李晨:人人、民族
眼镜妹 探花 文艺研究 | 李晨:人人、民族
2025-03-27 21:49    点击次数:77

undefined眼镜妹 探花

顾炳鑫绘《药》插图

本文原刊《文艺研究》2024年第1期,责任剪辑李松睿,如需转载,须经本刊剪辑部授权。

摘 要 对短篇演义《药》的解读,存在着某些固化模式,最凸起的就是将夏瑜坟头的“花环”视为鲁迅表现“亮色”的“曲笔”,但在这一“亮色”中也赋存着鲁迅对辛亥创新的反念念,而更充分体现“亮色”的则是华大妈与夏四奶奶的相遇,由此可见鲁迅对人人蚁集的基础及可能性的深入探索。在念念想史、社会史和文化史的端倪中,鲁迅采选“华”“夏”二姓,则是其探索“文化中国”与“革射中国”乃至民族-国度交融等紧要命题的文体抒发。因而,《药》就不单是是批判国民性与祭奠殉国者的勾搭,它同期指向以言行事好奇上的见证与写稿,指向对国民更廓清的感知和对创新更深化的期待。

  

小序

     

  1919年4月25日,鲁迅完成短篇演义《药》。1923年8月,《大叫·自序》在《晨报·文体旬刊》登载,同月《大叫》集由新潮社出书。《大叫·自序》提供了一个对《药》的解释旅途:“但既然是大叫,则天然须听将令的了,是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了一个花环,在《翌日》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莫得作念到看见女儿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泄劲的。”[1]寥寥数语,虽只说起演义驱散,却对清醒通盘文本的题旨产生了关键影响。

  1935年3月,为《中国新文体大系》演义二集撰写的媒介中,鲁迅再次说起《药》的驱散:“《药》的收束,也分明的留着安特莱夫(L. Andreev)式的阴寒。”[2]同庚七月,李长之在《鲁迅批判》中说:“《药》是一篇莫得极端的好作品,假如驱散不那么核定。”在他看来,驱散的“核定”使“好作品”成了“失败”之作[3]。

  1936年10月19日,鲁迅灭尽。孙伏园很快发表顾虑著述《谈〈药〉》,在著述泉源就说:

  《药》描写人人的愚昧和创新者的悲哀;或者说,因人人的愚昧而来的创新者的悲哀;更胜利些说,创新者为愚昧的人人激昂而殉国了,愚昧的人人并不知说念这殉国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观点,以为这殉国不错享用,加多人人中的某一私东说念主的福利。[4]

      似乎专门针对李长之的评判,孙伏园在著述驱散处挑升强调“鲁迅先生的花环放的合理”,因为其前锋年幼的鲁迅曾去“瞻礼过秋先烈的白木棺材”,而“夏瑜两个字昭着是从先烈秋瑾这名字来的”[5]。

  从此以后,对《药》的解读基本都以李长之、孙伏园的念念路和论断为参照而延长,只不外,多量不雅点更倾向于孙伏园,认为《药》是一篇反馈辛亥创新前“创新脱离人人,人人不睬解创新”[6]的演义,举座氛围忧愤千里郁,只在篇末东说念主为地涂上了一点亮色。解读的不对则永久聚焦于给夏瑜坟上添那一圈花环是否合理,以及乌鸦究竟瑰丽什么。

undefined

李长之

undefined

孙伏园

  20世纪50年代初,周作主说念主在《〈大叫〉衍义》中说:“秋瑾为了创新殉国性命,同道天然尊敬她,但坟上搁花环的事也不会有,著者在序文阐述是用了曲笔,叫东说念主不要太嗅觉到孤苦,从事实上来讲这亦然不可能的事,因为乡下吊祭用花圈约略还是二十年来的事情,就是在现今要想找一个红白的鲜花环,恐怕也还装束易吧。”[7]周作主说念主以透澈写实的原则揣度演义情节的诞生,确有偏颇。孙伏园的想法恰与其相背:“事实上,一个创新者的坟头有着钦慕礼拜的东说念主也很合理。如若咱们把夏瑜认作秋先烈,那么,吴芝瑛、徐寄尘几位似乎都去过,各地学生也有悄悄结队赶赴的,我我方那时虽只十三岁,曾经到府山眼下来瞻礼过秋先烈的白木棺材。如若花环只是瑰丽也有支属除外的东说念主上坟,那么我敢信赖,夏瑜的坟头祭扫者决不会只消夏四奶奶一个东说念主。”[8]从孙伏园更切己的叙述来看,不管确有其事,还是文体联想,夏瑜坟头的花环既应于情,也适当理。

undefined

1908年2月秋瑾迁葬于杭州西泠桥西侧,立者为吴芝瑛

  若盘根问底,“红白的花”之合感性遭受挑战或消解均缘于鲁迅自供的“曲笔”,其外皮的东说念主为性因作家的自述被放大为争议的焦点,容易让东说念主冷漠花环自身的内在多义性。花环诚然是对创新者的祭奠,但却“不很精神”,“不很精神”的原因是“莫得根,不像我方开的”[9]。“不像我方开的”暗含着双重含义,既可清醒为花环是他东说念主所放,以表敬意,是以“倒也整王人”;也可清醒为,离土无根的花环正如晚清以降的发蒙和辛亥创新,即便“整王人”,看似到手,但对人人而言只是外皮的举止和事件,不是我方着花结果,并未根植于内在的主体觉醒。因此,假造添加的花环即是鲁迅有利应和“将令”的外皮抒发,其中也包含了他对发蒙与创新的内在反念念。

  关联词,《药》中就只消留存的“阴寒”和刻意的亮色,而莫得一点真实的但愿吗?如若咱们承认创造了“东说念主血馒头”这仍是典意象的《药》是千里痛的反念念之作,就应进一步追问——在“创新者的悲哀”和“人人的愚昧”所组成的二元关系中,除了对发蒙-创新的伏击性有所表现外,是否还存在更复杂的意涵?一般来说,鲁迅的反念念不会凝固于悲不雅泄劲的既成近况,而是以之为着手,在看似无路之处,以特有的念念想表率勾引出寓言或预言式的社会历史空间。这类抒发即便不在走漏层面,也往往会经由一些看似无意的细节有所展露。因此,咱们需要从头回到文本细节,以鞭策《药》的解读,挖掘更有深度的阐释空间。

  

一、人人:“曲笔”的内涵与蚁集的可能

     

  在夏瑜被杀害、小栓病一火后的第一个明朗,天气“分外清凉”,华大妈“天明未久”就去“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墓地给小栓上坟了。老来丧子的悲恸使她“哭了一场”,“化过纸”以后,就“呆呆的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我方也说不出等候什么”。“三步一歇的走”着的夏四奶奶也早早来上坟了,当她看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他,便有些瞻念望,苍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涩的式样”。华大妈及早应是为了且归张罗茶肆商业,可夏四奶奶为什么也这样早来,且发现华大妈看我方时要“瞻念望”而“羞涩”?个中启事就在夏瑜身上。

  荀子《礼论》载:“刑余罪东说念主之丧,不得合族党,独属内助,棺椁三寸,衣衾三领,不得饰棺,不得昼行,以昏殣,凡缘而往埋之,反无抽泣之节,无衰麻之服,无亲疏月数之等,各反其平,各复其始,已葬埋,若无丧者而止,夫是之谓至辱。”[10]演义虽未打发清廷以何种罪名正法夏瑜,但他无疑属“刑余罪东说念主”之身,且非一般好奇上的违规,而是所谓“乱党”。查《大清法规》,刑律门贼盗类第一条“谋反大逆”曰:“凡谋反(不利于国,谓谋危社稷)及大逆(不利于君,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但共谋者,不分首、从(已未行)皆杀人如麻正法。”“谋反”“谋大逆”和“谋叛”为清律“十恶”头三条[11]。按律,夏瑜/秋瑾当受杀人如麻之刑,但此种刑罚已在1905年晚簇新政中废止,传说那时女性遭斩首已相配荒僻,其酷烈绝不亚于杀人如麻[12]。

  演义莫得描写夏瑜发丧时的具体情况,但“亲戚本家早不来了”。夏四奶奶不晓得女儿是创新党,更不了解他为什么要创新,要“革”谁的“命”,但她知说念女儿是死刑犯,畏怯被大辟而一火,还要在服丧礼法上承受“至辱”。勾搭文本表里的糊涂信息,不错联想,夏四奶奶独行于上坟之路前的日子一定千般疼痛。她本已孀居,又遭老来丧子的千里重打击,发丧之时,被“至辱”所限,作为母亲致使莫得职权哀泣一场,亲戚一又友则弗成、也不敢来吊丧。倘是一般杀东说念主越货的死刑犯,有时支属能从这类礼法规约中、从社会情面的避而远之中,感受到一种责骂和罪感,从而产生惩责效果。关联词,夏瑜非兼并般,他是老旧中国的觉醒者,是以身作则的殉国者,是倒在反动屠刀下的创新者;对清廷来说,夏瑜“罪恶滔天”,若论救国救民,夏瑜则是视死若归的义士。而义士的母亲却要在其子所救的国民中间受白眼、遭薄待、被疏离和玷污;更有甚者,像发生在茶肆中的情形那样,遴荐“贱骨头”“发了疯”之类强烈的乱骂。夏四奶奶和《药》里“潮一般上前赶”着围不雅行刑的人人同属被压迫者,却在统帅阶层所坐褥的走漏形态和文化的钳制下相互驱逐,墓地中间那条“贪走便说念的东说念主,用鞋底酿成的,但却成了天然的鸿沟”的小径,隐喻了这种遭罪东说念主之间的驱逐,“贪走便说念”正是对礼俗和法律不假念念索的接管、招供。

undefined

顾炳鑫绘《药》插图之茶肆群像

  殉国之外的“至辱”被鲁迅强烈地感受到了,他用夏四奶奶的及早上坟、避东说念主耳目,用避无可避的“瞻念望”和“羞涩”再现了老东说念主的困顿。关联词,这一切又在华大妈“跨过小径”的那一刻有了些许不同。“呆呆的坐在地上”的华大妈,看到夏四奶奶“排好四碟菜,一碗饭,立着哭了一通,化过纸锭;心里暗暗自想,‘这坟里的亦然女儿了’”。华大妈应是把柄站着哭作念出了判断,倘是父母或丈夫,理当跪着哭。接着,她又看到,“那老女东说念主踟蹰不雅望了一趟,忽然行为有些发抖,跄跄踉踉退下几步,瞪着眼只是发呆。华大妈见这形态,惟恐他伤心到将近发狂了;便忍不住立起身,跨过小径”。“伤心到将近发狂”正是华大妈我方的体验,在“这坟里的亦然女儿了”的判断后,她推己及东说念主,又从夏四奶奶的情态和动作推断对方必定亦然悲从中来、欣慰若狂;“忍不住”是不有自主的状态,华大妈的内心被深化的同情驱使着,表目下外部举止上是跨过了墓地等分隔着死刑犯和穷东说念主的那条小径。两位母亲虽然也存在着看与被看的关系,但华大妈在强烈的同情的作用下,无谓刻意,一步就“进取”了礼俗和律法的鸿沟,冲破了这层关系。这时莫得看客,也莫得被看者,只消基于母亲的身份和丧子之痛而来的声气叠加的心思。

  但夏四奶奶的发抖和发呆,却并非仅如华大妈所推想的,由庞大的悲哀所致,而是踟蹰不雅望时看到了那一圈花环。即便华大妈已跨过小径,夏四奶奶的“眼睛仍然朝上瞪着”,可见畏怯之强烈。她指引着华大妈也去看,于是,华大妈看到那“一圈红白的花”,“不觉也吃一惊”。两位母亲通盘“明白看见”:“花也不许多,圆圆的排成一个圈,不很精神,倒也整王人。”这时,“华大妈忙看他女儿和别东说念主的坟,却只消不怕冷的几点青白小花,稀疏开着;便认为心里忽然感到一种不及和笼统,不肯意追溯”。回看华大妈给小栓烧过纸钱后呆坐原地,“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我方也说不出等候什么”,或可推断她所等候的是小栓的一火灵能向她露馅些什么,这原是生者面临阴阳两隔的死者时最强烈的期待。她约略也明白等候的迷茫,却又不肯立即扑灭这无告的希冀。当华大妈在夏瑜的坟头看到了花环,不雅望对比之后“忽然感到一种不及和笼统”。“不及和笼统”是由于小栓的坟头并无异象,也并未传递出什么死人的音尘,她的恭候蓝本很微末,在花环的刺激下忽而腾踊起来,却又飞快破灭,她无从追溯也不肯追溯。小栓是病死的,一火魂能否显灵对华大妈来说只是一个朦胧朦胧的普通念想,并不组成执念。

  面临花环带来的畏怯,与看向把握的华大妈不同,夏四奶奶“又走近几步,细看了一遍”,要去追溯一番。她莫得跟华大妈盘问花环的由来,却也说念出了后者心中的困惑,初始“高声”地解着花环的疑云:“瑜儿,他们都冤枉了你,你还是忘不了,伤心不外,今天挑升显点灵,要我知说念么?”对险些一无所知的夏四奶奶来说,夏瑜死得不解不白,她只取得了一个死的结果和一座新坟,于是,被礼法和白眼压抑的心思,在花环的引发之下,化为不甘的执念,信口胡言。她信赖夏瑜是冤死的,地下的一火魂是要显灵申冤的;她也信赖,她所不知说念的,“天都知说念”,她乱骂报应的到来,但愿那只乌鸦飞上坟顶,赐与确证,让夏瑜安息。在这个好奇上,夏四奶奶所要追溯的并不是花环自身,不解就里的老母亲也不可能把花环清醒为夏瑜的同道所抒发的驰念与敬意,她要追溯的是花环所明示的地下冤屈和天上果报能否显于东说念主间,这亦然悲苦无告的夏四奶奶所依凭的唯一念想。可惜,乌鸦“铁铸一般站着”,莫得任何回话,夏四奶奶的声气也变为发抖的游丝,“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莫得”。鲁迅不肯意用低价、轻巧的深严惩法给夏四奶奶和读者任何装假的抚慰。

undefined

陈逸飞绘《药》插图之乌鸦

  跨过小径的华大妈实则遭受了比单纯的患难与共更复杂、更千里重的一场相遇。她跟夏四奶奶通盘站在夏瑜的坟前,通盘审视花环,共同畏怯、疑心,并在我方无从追溯之时,笼罩在夏四奶奶声泪俱下的追溯中。她为着母亲之间共通的悲戚来到夏四奶奶身旁,却经历了对夏瑜之死高度聚焦的审视,在更深刻的层面上见证、分享了夏四奶奶的执念。直到“许多的工夫已往了;上坟的东说念主逐渐增多,几个老的小的,在土坟间出没”,方才以更多艰辛东说念主的涌入,以边远化的底层悲苦,让华大妈从审视性场景中抽身,她“不知怎的,似乎卸下了一挑重任”。带着单纯的同情心试图抚慰夏四奶奶的华大妈是不必包袱重任的,重任只可来自花环所遭灾的一系列追溯,这才是“曲笔”更深层的意涵。或者说,莫得“跨过小径”这个举止,莫得“重任”这个细节,仅有“一圈红白的花”不及以呈现鲁迅对“将令”的理会。

  此次无意的审视对华大妈来说是瞬时性的,关联词,被卸下的重任毕竟一度包袱在东说念主物心中,花环是无解的,流程所露馅的好奇比谜底更关键。对夏四奶奶来说,她无法放过我方所执念的追溯,直到“瞻念望了一刻,终于迟缓地走了”,依然“自言自语的说:‘这是如何一趟事呢?……’”。最终,卸下的重任与走不出的执念独立,两位白首母亲相携而归的好奇标明,失去小栓的华大妈所领导的人人的凄苦与失去夏瑜的夏四奶奶所隐射的创新者的冤魂同在。经过了审视与追溯,她们的相互扶握在鲁迅笔下曲折地抒发了人人与创新者从更内在的方朝上悲欢叠加的基础。

  在演义中,华大妈和夏四奶奶都不占据全知视角,但作家和读者都明白夏瑜之死的意味。夏瑜的殉国指向创新的失败,但这并不阐述殉国事无价值的。它的好奇天然不是以血祭奉献于小栓的东说念主血馒头,照见愚昧和暴虐,而是以创新者发蒙的方式告诉牢头“这大清的六合是咱们行家的”,如斯落下的“笑柄”又通过反创新者的呈文和麻痹人人的赞赏让创新的理念得以频频传播。关联词,夏瑜的殉国如若仅从这个角度来再现,令东说念主报怨,他对阿义的珍藏被视为发疯,得不到任何清醒与呼应。演义唯一的亮色“一圈红白的花”,既不及以均衡失败的创新所面临的黯澹现实,也莫得达到鲁迅此前所呈现出的对辛亥创新的念念考深度。因此,对《药》的解读往往以最末一章为界呈现割裂状态:前边围绕东说念主血馒头的情节诞生与东说念主物刻画是到手的,后头为花环添加的曲笔则是核定、失败的,即便经过孙伏园的阐释,依然有差强东说念主意的不雅念化陈迹,其中欠缺的正是对驱散部分的细读。

undefined

顾炳鑫绘《药》插图

  如若说《狂东说念主日志》是鲁迅对晚清民初的发蒙与创新进行反念念的纲目性文本,咱们在其中已经看到他经由社会结构视线将人人视为创新主体的初心[13],那么《药》的第四章就以华大妈“忍不住立起身,跨过小径”,与夏四奶奶通盘站在夏瑜的坟前,面临花环所经历的追溯、审视、包袱重任与相携相扶,明示了极为朴素的遭罪东说念主之间的共情与叠加,礼法与律法被自关联词然地断念,执念与追问被无走漏地分摊。恰正是这种非刻意性促成两位母亲相伴着踏上归程,咱们有根由将其视为普通人人阶层走漏觉醒进而与创新者走向蚁集的心思基础。

  

二、民族与国度:从《金铁办法说》和《中华民国解》说起

     

  《药》不仅经由“曲笔”在局部和细节处勾勒出人人的朴素心思及蚁集的可能,同期演义也可视为鲁迅民族-国度不雅的一种文体抒发。历来对《药》中“华”“夏”二姓的清醒都是中原一家,由此隐喻了通盘“中华英才”。但在《药》的写稿前史中,蕴含着鲁迅对民族-国度关系更深刻的念念考。

  1907年1月,杨度发表《金铁办法说》。金铁办法的中枢不雅点,在几个月前杨度创办的《中国新报》中已经败露:“吾东说念主所欲建筑之王人备国度,乃为经济干戈国,故吾东说念主之办法乃天下的国度办法,即经济的军国办法。以此办法,不错立国于天下而无不适故也。然欲成仍是济的军国,则不可不采天下各军国之轨制,而变吾专制国度为立宪国度,变吾放任政府为责任政府。……故吾东说念主以为国民未有自诩责任之心,以改进责任政府耳,否则,何难之有。夫以责任之东说念主民,改进责任之政府,是之谓政事改革。居当天而谋救中国,实以此为至易至良之唯一表率。”[14]“经济干戈国”“天下的国度办法”“经济的军国办法”等,是杨度基于英国社会学家甄克念念(Edward Jenks)的东说念主类社会发展三阶段说(谓“蛮夷社会”“宗法社会”“军国社会”)而“创造”的新词,在他看来,甄克念念的学说是“一定不移之公例,不管何种社会,而莫之能外者也”[15]。本着“不当以表面决,而当以事实决;又不当以他日之事实决,而当以当天之事实决”[16]的原则,杨度按其所走漏的现实,以及对民族-国度基本原则的清醒,建议为幸免“以里面等分之原因,而得外部等分之结果”,中国只可“就现存之帝王立宪为宜,而以满汉对等、蒙回同化,以推行国民长入之策”,因为“吾东说念主之所问者,不在国体而在政体,不争乎主而争乎宪”[17]。在《金铁办法说》中,他有如下总结:

  中国云者,以中外别地域之遐迩也。一民族与一民族之别,别于文化。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坎坷也,即此以言,则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缘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故春秋之义,不管同姓之鲁卫,异姓之王人宋,非种之楚越,中国不错退为夷狄,夷狄不错进为中国。专以礼教为尺度,而无有亲疏之别。其后,经数千年夹杂数千百东说念主种,而其称中华照旧。以此推至,华之是以为华,以文化言,不以血缘言,可决知也。故欲知中华英才为多么民族,则于其民族定名之顷长途。含界说于其中,与西东说念主学说拟之,实采合于文化说,而背于血缘说。华为花之原字,以花为名,其以之形容文化之好意思,而非以之状态血缘之奇。此可于假借会意而得之者也。[18]

      杨度如斯明火执仗地宣扬帝王立宪、满汉对等,要求以(儒家)文化立中华,包含着评述创新党东说念主“排满”、提倡民主共和的意图,使章太炎们弗成接管。《金铁办法说》连载完了后的1907年七月,章太炎在《民报》发表《中华民国解》,就如何清醒、界说“中原-中国”张开证明,他指出:“华本国名,非种族之号,然今世已为通语。……正言种族,宜就‘夏’称。……夏本族名,非邦国之号,是故得言‘诸夏’。……是故华云夏云汉云,随举又名,互摄三义。建汉名以为族,而邦国之义斯在,建华名以为国,而种族之义亦在,此中华民国之是以谥。”[19]昭着,章太炎更预防从历史传承中索要民族国度的要义去建构当代中国,而非以某种文化正宗为立国依据。

undefined

杨度

undefined

杨度:《金铁办法说》,《中国新报》1907年第5期

  比年来,学术界对杨章论战有不少研究,有一类观点颇受关注,即基于“中华英才”“多元一体”的现实形态,对章太炎等创新党东说念主提倡的“排满”“破除鞑虏”张开非历史的品评。有学者致使认为:“且非论章太炎对于中国历史上与边域少数民族的关系上的走漏是否正确,至少有一点是不错敬佩的,这就是,章太炎在《中华民国解》中所描述的中华民国,基本上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度,即由汉族一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国’。”[20]这种去历史化的现实感知与去政事化的历史研究昭着简化了历史与现实的复杂关系,咱们弗成因自后“五族共和”的推行就含糊先前创新的正当性,也弗成仅为强调“五族共和”及邦畿竣工,就敬佩帝王立宪的合感性。对此,张志强将章太炎的民族办法念念想甩掉在晚清的政事念念想形态中,就其复杂内涵进行阐释:

  在与立宪派、“金铁办法”说的论辩中,章太炎确立了创新派民族办法的“历史民族”内涵,以此区别于从《春秋》学华夷之别旨趣推广而来的“文化民族”;在评述严复以民族办法为宗法社会专属家具的不雅点中,章太炎确立了“政事民族”的主张,强调了民族办法的当代政事性格;在与反对一切强权和暴力的无政府办法者的论辩中,章太炎则为民族办法规则了其之是以成为一种“办法”的基本鸿沟,以“无生办法”的梦想来突(凸)显和烘托出民族办法阐明作用的范畴偏激截至,从而展现了民族办法念念想在章太炎自身念念想结构中的位置。如若说“历史民族”和“政事民族”的说法界定了章太炎民族办法的中枢内涵,那么“无生办法”则形容出了他确立民族办法主张背后的更高梦想,正是这种卓绝民族办法的梦想成为了他的民族办法念念想的基本配景,同期也彰显了他的民族办法的实质。[21]

      在此基础上,汪晖愈加凸起论战的政事性:“从名义看,章太炎与杨度的不对贴近于中国的长入是否以文化同化为前提,但这一策略不对实践上建立在对于帝国办法势力偏激干预方式的不同判断之上。”“章太炎与杨度均守旧多民族的中华之长入,两者的不对在于主权现象的互异,即以汉东说念主主导还是看守满族统帅,由此推广出创新共和还是帝王立宪的政事对立。章太炎品评杨度的‘文化中国说’,以及建立在同化和议会选举基础上的国度现象。”就章氏“历史民族论”,汪晖认为:“用讲话启事论的方式对种族主张的证明,有劲地解构了实质办法的种族不雅偏激繁衍话语。尽管他对中华民国的构想与欧洲殖民办法学问仍然存在着语词(种族、民族、总督制等)上的重叠,其同化说也未能王人备自洽,但其重心是从历史端倪里面探寻一条不同于欧洲民族办法的、能够违反帝国办法侵扰的、促进被压迫民族对等共处的说念路。因此,章太炎的民族办法的伦感性质需要从其政事内涵方面加以证明。”[22]

undefined

章太炎

  章太炎与杨度的不对并非本文关注的中枢问题,上述梳理是为了更好地匡助咱们切入鲁迅的念念想天下,考验其面临杨章论战时的倾向、采选及由此助长出的念念考。

  1907年,后生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对金铁办法等晚清诸念念潮张开批判:“诚若为今立计,所当稽求既往,相度方来,掊物资而张灵明,任个东说念主而排众数。东说念主既阐扬蹈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奚事抱枝拾叶,徒金铁国会立宪之云乎?”[23]鲁迅认为其时影响颇大的金铁办法不外枝杈长途,并莫得收拢根蒂问题,也绝不可能靠它真实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的当代之路。虽然杨度的《支那教育问题》及《金铁办法说》均强调“国民”的关键性,但鲁迅此时要讲的正是“个东说念主”,两者的永别了然于目[24]。

  1908年夏,鲁迅为与周作主说念主合译的《裴彖飞诗论》写了一则“译者附记”,云:“往作《摩罗诗力说》,曾略及匈加利裴彖飞事。独恨文字差绝,欲迻别国诗曲,翻为夏言,其业滋艰,非今兹能至。”[25]其时,周氏手足正与钱玄同等东说念主在章太炎的东京寓所听讲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等小学经典,因章太炎正担任《民报》编缉,寓所就在《民报》社内。而钱玄同则已于前一年加入同盟会后更名钱夏,号汉一,字中季[26]。鲁迅在“附记”中使用“夏言”,正与钱玄同的更名同出一源,含有与满族之大清划清鸿沟之意。就是说,至少在1908年夏,后生鲁迅心中还奔涌着身为被压迫民族而天然形成的排满心思,因此他加入了光复会,融入其时蒸蒸日上的创新海浪之中。

爱的色放在线看

  但鲁迅很快就抛弃了这种过于轻佻化的民族办法心思。咱们无法判断这一滑变始于哪个具体的时刻点,又是出于怎么的计划。把柄现存汉典,1910年12月21日,鲁迅致许寿裳的信中已将“中原”合称[27],写于1911年底或1912岁首的《〈越铎〉出世辞》相通是“中原”合用[28]。不错推定,至少从1910年末初始,鲁迅已经不再抱先前激进的排满主张,透澈断念了轻佻的民族办法心思。有时,这与他经由《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文初始的对中国问题的举座性、握续性念念考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三、“夏”与“华”:重整“革射中国”与“文化中国”

     

  在写下《药》之前的两个多月,即1919年2月15日,鲁迅为《新后生》“什么话?”栏目编录了林传甲、林纾等东说念主的多少言论。第一段是林传甲《中华民国都城宜正名京华议》中的几句:“夫吾国建中华二字为国名。中也者,中说念也;华也者,华族也;五色为华,以国旗为标帜,合汉满蒙回藏而大一统焉。”又有:“日本维新,实赖福气谕吉之演义。吾国维新,归功林琴南畏庐演义,谁曰不宜?”[29]

undefined

林传甲

  据《鲁迅全集》注,“‘什么话?’,《新后生》从第五卷第四号(1918年10月)起勾引的一个辑载造作言论的专栏”[30]。栏目首开,胡适就阐扬了意图:“咱们每天看报,认为有许多材料或可使东说念主肉麻,或可使东说念主太息,或可使东说念主冷笑,或可使东说念主大笑。此项材料狠(很)有转载的价值,故特辟此栏,每期约以一页为限。”[31]

  鲁迅为这个栏目仅作念了一次编录。咱们或可遐想,林传甲对“中华”之“中”的儒家走漏形态化解读,多半会让鲁迅想起十多年前的杨章之争。此时林传甲的主要身份是教育家、地舆学家,其学术做事是组织并修撰《大中华地舆志》。1919年8月,《大中华京师地舆志》面世,林传甲在自序中说:“今倭东说念主著支那省别地志十八册,满洲蒙古等志,遇事提神,彼知我而我不自知,国东说念主日鹜泛论游戏,抛弃精致光阴,是自一火也。救国之说念无他,好学好问长途。”[32]可见,他面临帝国办法列强的篡夺、彭胀,与杨度一样,亦有一火国之忧。而孔训导会长陈焕章的序则辅导了另一个重心:“林君服膺孔教,尝曰:‘吾以孔训导为天,地学会为地,将终生于是焉,而无所逃于六合之间’。”[33]可见林传甲的中华地舆不雅确有深厚的儒家文化渊源,且走漏形态颜色浓郁。

  在创新方兴未已之际,杨度、林传甲等基于儒家走漏形态的“中华不雅”,与章太炎建立在创新的、历史化的表率之上的“中华民国”不雅之间的冲突,并莫得因为辛亥创新和中华民国的建立而透澈消弭,至少对鲁迅来说是这样。难办之处在于:对“中国”而言,上述两者是否永久形同水火,毫无妥协可能?如若是,当代中国要如何面临这一装束冷漠的“中国不雅”的内在分裂;如若不是,“文化中国”和“革射中国”妥协的可能性又在那边?因此,鲁迅编录林传甲之言的动机,应不仅是名义看到的展示造作不雅点那么轻佻,更切实的方向在于揭示晚清至民国以来“中国不雅”的握续分裂现象,将这个紧要的问题借由林氏其东说念主其文神秘地呈现出来。

  尽管鲁迅似未直陈过对此类问题的看法,但这不虞味着他莫得念念考。身为光复会会员[34],鲁迅对清政府的仇恨是强烈的,他我方也并不掩饰。关联词,鲁迅不会综合地论及“国度”“民族”这些主张。在这个好奇上,《药》可视为对当代中国已经面临却未能措置的“文化中国”与“革射中国”之内在矛盾的念念想呈现,因而亦然对“国度”与“民族”之关系问题的艺术化抒发。

  家喻户晓,夏瑜隐喻殉国的创新者秋瑾,从文体性视角看,“夏瑜”之名致使更符合义士的秉性、精神。不管是1905年冬为反对日本颁布《取缔清国留学生王法》而举行罢课的举止中,还是1907年夏在得悉战友徐锡麟举义失败后作念出的存一火抉择中,秋瑾的矍铄言行、正派品格都印证了她我方的诗句“满腔热情总难凉”[35],她朝向性命的极致抛洒着“夏”之热烈,一如夏花般清秀[36]。历史学家李零说:“夏、商、周,古东说念主叫‘三代’。从时刻上讲,夏是泉源。从空间上讲,夏是中心。……古之所谓‘中国’,其实是以夏地为中心的六合主张。”[37]但在《药》中,“夏”既链接了空间中心的历史意涵,又被赋予了当前间革射中心的信仰机能,汉民族,亦即“夏”是晚清创新的主要能源,是辛亥创新的主力,身兼光复会、同盟会会员的秋瑾正是“革射中国”的前驱者和殉国者。已有研究指出:“秋瑾的勇士形象和动东说念主的业绩,深深地印在鲁迅的脑海里。他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地,不断念念索,探求,他想透澈弄清秋瑾殉国的好奇和价值。他也想弄清秋瑾的创新勇士办法给后东说念主的影响,他更想从这一事件中应该吸取什么样的申饬。”[38]《药》就是鲁迅念念索、探求的效果之一。通过由“秋”而“夏”的深重调遣,殉国的创新者被转喻为《药》中“夏”所承载的民族历史和精神血脉。

undefined

位于绍兴轩亭口的秋瑾义士顾虑碑

  华老栓一家是普通的国民,亦然组成国度的最小单元。所谓国民,更准确地说是“中原”之国的国民,两字统筹兼顾。鲁迅取“华”为姓的意图是明确的,可为什么会以“栓”为名,且父子俩共用一字?从中国下层社会传统说,取“栓”为名,一般委派的是普通匹夫在较为报复的社会条款下,意欲拴住、保全性命的生计期待。查《当代汉语辞书》,除“专指枪栓”外,“栓”有两个义项:一是“器物上不错开关的机件”;二是“(瓶)塞子,泛称现象像塞子的东西”[39]。这两个意涵都不错放进《药》中作念深层分析。后一个好奇以民气之“栓”指向国民有待发蒙或自我觉醒,可将之视为其时“文化中国”的现实性——正是几千年的儒家政事训导和文化统帅,报复了民气民智的开启;前一个好奇中,“栓”自身是“开关”的关键机件,合则关,启则开,喻指能否扳动门栓、开启民气民智是大开救国之门的枢纽,可视为“文化中国”的可能性。在演义中,不管是用东说念主血馒头治病还是夏瑜与牢头攀谈却反遭毒打,都是民气栓塞的瑰丽,夏瑜的创新豪情与人人的麻痹、牢头的暴戾形成昭着对照,这里既包含当代的“革射中国”与老旧的孔教“文化中国”之间的强烈撞击,也包含着鲁迅对辛亥创新脱离人人的品评。本文要强调的是,华大妈跨过了那条被礼法和律法规则的小径,由花环的“曲笔”经历了对夏瑜之死的审视和承担,终末与夏四奶奶一同离去,正是这个流程中看似不经意的步履和突发的遭受,激活了启动门栓的机制,在朴素的人人心思上加多了创新一火魂的执念和分量,也让咱们看到了“文化中国”在正宗孔教地表下被掩盖起来的一面,看到了“朴素之民,厥心纯白”[40]的力量和可能性。如斯,归程与来路将不再重复,蓝本各自行路的两位母亲走到了通盘。也就是说,在创新者的殉国所赐与的能源下,开启乃至打碎文化和政事之“栓”,“华”与“夏”,“文化中国”与“革射中国”方才有可能协力重整民族与国度,耕种出一个地舆、主权好奇上新的、当代的中国。进而,秋瑾殉国的价值在《药》中也取得了曲折的抒发——无数创新者的殉国所引发、叫醒的人人内在心思,将以民族的祸害催动更频频的蚁集,拆毁栓塞,通顺壅阻,为老旧中国答允出当代重生。

  演义中的夏三爷为避连坐之祸出卖夏瑜且得了赏银;黑衣东说念主一手斩杀夏瑜,一手撮着东说念主血馒头卖钱;牢头阿义在夏瑜这里榨不出油水,连剥下来的穿着都要拿走,他们既是戕害夏瑜的凶犯,又可视为依附于清廷暴力统帅机器的蝼蚁。这些从创新者尸身上分了一杯羹的东说念主,除阴狠外更兼攫金不见人。满脸横肉、身着玄衫的康大叔则是从官方暴力统帅机器延长到下层社会的触角,因其与官差叠加、“音尘灵”,颇显能手一等,他既是东说念主血馒头来回的中间东说念主,又是夏瑜之死的知情者和传播者。在以康大叔为中心的公论空间里,有游手偷空、不辨菽麦、饱食竟日的驼背五少爷,笨拙、好探询的帮腔者斑白胡子,还有一个比斑白胡子更为笨拙、却只消“二十多岁的”赞赏者等,他们真实麻痹愚昧、趋势附热,但他们并不是普通人人,至少他们是有钱有闲的非膂力做事者。他们对畏怯、卑怯、从众的华老栓老婆施以充满优厚感的所谓柔和、同情,不外是将遭罪东说念主的悲欢拿来作消磨时光的谈资,夏瑜的言行也只是是助谈兴的佐料,又岂肯理会夏瑜那句“这大清的六合是咱们行家的”所线路的真谛呢?

  在这群东说念主的比照之下,华大妈与夏四奶奶“蚁集”的心思力量才显得尤为关键。跳开点说,华大妈的不忍和夏四奶奶的追溯正是中国共产党创新动员中强有劲的时期——抱怨——的雏形,从个东说念主的祸害到阶层共同的祸害是阶层走漏形成的必由之路[41]。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建立新政权后,之是以能够将政事招供铺展到众多中国的“四远边缘”[42],克服多民族国度难以克服的痼疾,完了交融与调解,主要的计策和表率也建立在被压迫者对压迫和统帅结构共同的心思履历之基础上。

  

四、殉国、“散胙”与顾虑:见证者乌鸦与举止者鲁迅

     

  对鲁迅来说,不管是“殉国”还是“殉国者”,都是千里痛的字眼,亦然清醒其东说念主其文的枢纽词。“殉国”一词古已有之,到近代前后产生了新意。在古代,“殉国”多指用于祭祀、陪葬或建筑奠基的畜生,夏商之际还存在以活东说念主献祭的东说念主牲[43],不管东说念主畜,作为祭品都是被迫的。而当代的“殉国”多指与东说念主研究的对象,包含了东说念主作为主体卓绝一己之身的主动采选。在这个好奇上,如同宣誓“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后生鲁迅被晚清以降的创新海浪召唤为一个当代战士,“殉国”这个陈旧的汉语词汇在由古及今的时间转型中被赋予了更复杂的心思内涵和政事动员意味,殉国与创新从此有了难以割裂的关系。

  《摩罗诗力说》中“为邦东说念主之解放与东说念主说念之善”[44]而殉国,是主动将自我奉献于同族的解放和梦想信念,“是为了创造新的性命而失去性命”[45],即殉国于创新业绩,而《文化偏至论》中“用庸众为殉国”[46]是殉国大多量而设立少许数天才。尽管在早期鲁迅的念念想端倪中,设立天才的终极方向亦然为了众生,但依然可见其对普通人人所采取的气派是尼采的超东说念主办法。这两篇写于1907年的著述中,两种“殉国”之间的互异是昭着的,据此或可感知这一年鲁迅“内面”的急切和冲突。“内面”的急切一方面源自他所罗致的念念想资源颇狼藉,但在笔者看来,更为深刻地影响着他的采选和倾向的恐怕是1907年7月徐锡麟、秋瑾等创新者的殉国[47]。鲁迅不得不念念考我方要如何面临这些为了挽回国度于水火、为了民族的翌日和他东说念主的幸福而敢于献出我方性命的殉国者,他也不得不更进一步念念考,普通人人作为“邦东说念主之解放与东说念主说念之善”的受益者,在创新尚未到手之际又该如何面临这些殉国者。

  当鲁迅将我方甩掉于殉国者的另一端,即幸存者时,他不仅在念念想、不雅念层面与这个问题相相持,更要求我方在举止、实践的方朝上探求如何剿袭殉国者的遗愿,践行殉国者未竟的业绩,使殉国者正中下怀。于是,从1918年4月的《狂东说念主日志》初始,鲁迅便绝不瞻念望地将殉国的创新者召唤回首,让他们在我方的文字中重临于世,使更多的读者想起他们,也禁止我方时刻面临殉国者在黯澹中凛凛的眼神。

  鲁迅有不同于创新殉国者的殉国方式:以“壕堑战”[48]式的接触,以“中间物”[49]的存在走漏和“笨蛋”般的忠心扶握后生、培育改日,以“这样的战士”[50]的姿态前行,以“一个都不宽贷”[51]的决绝遗世独立。要而论之,以全部的性命奉献于殉国者的灵前,照亮他们莫得走完的说念路。于是,当女师大风潮再起,“正东说念主正人”不甘稀少、谣诼漫天之时,他拆穿“费厄泼赖”,痛打“丧家狗”[52];当段祺瑞政府悍然弹压手无寸铁的后生,他一面东躲西藏,一面在千里痛中顾虑死难者,同期又以刚猛的笔揭露杀东说念主者的无耻;当左联五义士遇难,他在逃一火的悲愤中“怒向刀丛觅小诗”[53]。正因此,才会有《为了忘却的记念》文末的这句话:“不是年轻的为大哥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后生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弗成呼吸,我只可用这样的文字,写几句著述,算是从土壤中挖一个小孔,我方延口残喘,这是怎么的天下呢。”[54]“三十年”前,鲁迅未必会意象“三十年”后依然如斯,但这赶巧解说他一世都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大地对鲜嫩至意的性命从我方的身边逝去,不得不将无以复加的身心千里痛置于柔滑的羊毫之下,一次次切开血淋淋的伤口,把殉国者最动东说念主的形象形容在纸上,向天下揭露刽子手的狞恶。不错联想,在夜深东说念主静时,鲁迅审视着《北斗》中珂勒惠支的版画《殉国》,他的脸上和心中,一定既有“妒忌和震怒”,也有“慈蔼和悲悯”[55]。

  在这个好奇上,鲁迅的写稿是顾虑,是警觉,更是举止。顾虑并不是唯一方向,它抒发了追忆念,却并非幸存者对创新者的全部责任。至于晓喻六合、提醒众东说念主,也不是鲁迅写稿的终极指归。鲁迅的写稿是举止性的,他所担当的是一个念念想者和见证者无可推卸的职责。因此,抒怀味的顾虑从根底上是为了以我方的念念想激起读者的念念想,而念念想的中枢问题之一,就是对殉国之殇和创新失败的反念念。与顾虑和举止相背的则是“散胙”,即“凡有殉国在祭坛前沥血之后,所留给行家的,着实只消‘散胙’这一件事了”[56];“殉国为人人道贺,祀了神说念之后,人人就分了他的肉,散胙”[57]。

undefined

赵延年绘《药》木刻插图

  不错说,《药》的写稿自身就是一个举止,是对“散胙”的不服,是对殉国者的责任,亦然幸存者的职责。落着实文本里面,整篇演义都不错看作乌鸦终末的那“一声大叫”。乌鸦就是通盘场景的见证者,它一直在现场目睹一切,见证了华大妈跨过小径,见证了花环,见证了夏四奶奶指天呼地的追溯,也见证了人人蚁集的可能及重整民族-国度的心思基础。况兼乌鸦不是无语的见证者,千里默的见证者不成其为见证者,在“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后的那“‘哑——’的一声大叫”,正意味着乌鸦还是一个叙述者,它就是鲁迅我方,他将我方化身为一只时常被嫌弃的恶鸟,向天下和众东说念主揭示历史的真相,更将新的可能传递出来。

  如若说《狂东说念主日志》是一个纲目性的文本,殉国的创新者是其中的一环,那么《药》就是以更胜利的方式展现创新者的伟大和殉国者的好意思丽,以更是非、千里郁的笔触突显创新失败的根蒂原因,揭露人人的隔膜、麻痹和一群看客的愚昧。但鲁迅之为鲁迅的贵重之处在于,他永久以向下的眼光感知地火的存在,因而,眼里所见的黯澹和心中所嗅觉到的泄劲并不会凝固不变,而是随时间和社会中变化着的地火的现象实时调养、变化。在这个好奇上,让《药》具备了充分复杂性的是对人人蚁集作为创新必要条款的探索,是写出普通人人源于体魄和心灵深处的朴素心思与力量,写出这力量是形成蚁集的坚实基础。在“曲笔”和“阴寒”之中,鲁迅终究为“创新尚未到手”的“中原”添了一抹微光。

谨慎

*  重庆大学汉文系郭春林考验对本文有关键孝敬,特此致敬。

[1] 鲁迅:《大叫·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东说念主民文体出书社2005年版,第441页。

[2] 鲁迅:《〈中国新文体大系〉演义二集序》,《鲁迅全集》第6卷,第247页。

[3] 李长之:《鲁迅批判》,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73页。

[4][5][8] 孙伏园:《谈〈药〉——顾虑鲁迅先生》,《民间》第3卷第13期,1936年。

[6] 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鲁迅年谱》第1卷,东说念主民文体出书社1981年版,第394页。

[7] 周作主说念主:《鲁迅演义里的东说念主物》,河北教育出书社2002年版,第30页。

[9] 鲁迅:《药》,《鲁迅全集》第1卷,第463—472页。文中所引《药》引文均出于此。

[10] 章诗同注:《荀子简注》,上海东说念主民出书社1974年版,第210页。

[11] 张荣铮、刘勇强、金懋初点校:《大清刑律》,天津古籍出书社1993年版,第358页。

[12] 郭延礼编辑:《解读秋瑾》上,山东教育出书社2013年版,第5页。

[13] 对于《狂东说念主日志》的干系盘问,参见李晨、郭春林:《“大叫”的初声偏激他——从〈怀旧〉到〈狂东说念主日志〉》,《文艺表面研究》2023年第6期。

[14][15][16][17] 杨度:《中国新报叙》,《中国新报》第1卷第1期,1907年。

[18] 杨度:《金铁办法说》,《中国新报》1907年第5期。

[19] 章太炎:《中华民国解》,《民报》1907年第15号。

[20] 王柯:《构筑“中华英才国度”——西方国民国度表面在近代中国的实践》,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中国与天下——第二届近代中国与天下学术盘问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件出书社2005年版,第65页。

[21] 张志强:《一种伦理民族办法是否可能?——论章太炎的民族办法》,《玄学动态》2015年第3期。

[22] 汪晖:《世纪的出身:中国创新与政事的逻辑》,生活·念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版,第140—145页。

[23][46] 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第47页,第53页。

[24] 但这绝不虞味着鲁迅就是一个无政府办法者或解放办法者。即使对后生鲁迅而言,任何单一的综合主张似乎都不及以涵盖其念念想的复杂性。

[25] 鲁迅:《〈裴彖飞诗论〉译者附记》,《鲁迅全集》第10卷,第457页。

[26] 余连祥:《钱玄同庚谱》,浙江大学出书社2021年版,第40页。

[27] 鲁迅《101221致许寿裳》云:“……夫岂天而既厌周德,将不令我索立于中原邪?”(《鲁迅全集》第11卷,第337页)

[28] 鲁迅《〈越铎〉出世辞》云:“诸出响应,涛刮风从,中原故物,光复太半,东南大府,亦赫然归其主东说念主。”(《鲁迅全集》第8卷,第41页)

[29][30] 鲁迅:《什么话?》,《鲁迅全集》第8卷,第461页,第462页。

[31] 适(胡适):《什么话?》,《新后生》第5卷第4号,1918年10月。

[32] 林传甲总纂,中国地学会编:《大中华京师地舆志·自序》,中华印刷局1919年版,第2页。

[33] 陈焕章:《大中华京师地舆志·序》,第1页。

[34] 2005年东说念主民文体出书社版《鲁迅全集》第18卷第6页“1903年11月”条云:“此时或稍后(一说‘1908年’)插手光复会。”

[35] 秋瑾:《精卫石(弹词演义)》,郭长海、郭君兮辑注:《秋瑾全集笺注》,吉林文史出书社2003年版,第497页。

[36] 参见郭长海、李亚彬编辑:《秋瑾业绩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书社1987年版。

[37] 李零:《我对“夏”的清醒》,《蟋蟀在堂》,生活·念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版,第240—241页。

[38] 郭长海、李亚彬编辑:《秋瑾业绩研究》,第259—260页。

[39] 中国社会科学院讲话研究所辞书剪辑室编:《当代汉语辞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274页。

[40] 鲁迅:《破恶声论》,《鲁迅全集》第8卷,第32页。

[41] 参见李放春:《苦、创新训导与念念想权力——朔方土改期间的“翻心”实践》,《绽开时间》2010年第10期;蔡翔:《创新/叙述——中国社会办法文体-文化联想(1949—1966)》,北京大学出书社2010年版,第286—300页。

[42] 梁漱溟:《两年来我有了哪些震动》,《梁漱溟全集》第6卷,山东东说念主民出书社2005年版,第881页。

[43] 参见李硕:《翦商——殷周之变与中原重生》,广西师范大学出书社2022年版。

[44] 鲁迅:《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7卷,第72页。

[45] 雷蒙·威廉斯:《当代悲催》,丁尔苏译,译林出书社2007年版,第174页。

[47] 《摩罗诗力说》(1908年《河南》第2、3号)和《文化偏至论》(1908年《河南》第7号)尚无法确证究竟写于何时,但从发表时刻看,很可能完成于1907年下半年或更晚,即徐锡麟和秋瑾就义之后。

[48][57] 鲁迅:《两地书》,《鲁迅全集》第11卷,第16—38页,第76页。

[49] 鲁迅:《写在〈坟〉后头》,《鲁迅全集》第1卷,第302页。

[50] 鲁迅:《这样的战士》,《鲁迅全集》第2卷,第219—220页。

[51] 鲁迅:《死》,《鲁迅全集》第6卷,第635页。

[52] 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鲁迅全集》第1卷,第286—293页。

[53][54]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全集》第4卷,第501页,第502页。

[55] 鲁迅:《写于深宵里》,《鲁迅全集》第6卷,第518页。

[56] 鲁迅:《即小见大》,《鲁迅全集》第1卷,第429页。

*文中配图均由作家提供

undefined              

|作家单元:重庆大学汉文系眼镜妹 探花



创建或修改目录:/www/wwwroot/104.219.215.234/data 失败!
JzEngine Create File False